索引號: | 11330600002577014T/2021-217330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發布機構: | 市政府辦公室(研究室、機關事務局) | 公開日期: | 2021-09-06 |
主題分類: | 綜合類 | 發文字號: | 紹政辦發〔2021〕22號 |
文件登記號: | ZJDC01-2021-0009 | 有效性: | 有效 |
《紹興市開發區(園區)工業全域治理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9月1日
紹興市開發區(園區)工業全域治理行動方案
為全面推進開發區(園區)工業全域治理,加快推動生產力布局系統重構和創新變革,率先走出“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智造強市之路,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開發區(工業園區)改造提升省級試點契機,以數字化改革為統領、開發區(園區)工業用地為治理對象、“低散亂污”企業用地和集體工業用地整治為突破口、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為導向,堅持試點先行、分步推進,以破為主、破立結合,清理減量、優化存量,倒逼牽引產業布局有機更新、企業形態迭代賦新、體制機制動態革新,騰換發展空間,提升產業品質,奮力打造經濟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為浙江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貢獻紹興力量。
(二)基本原則
1.一碼管地。對開發區(園區)內所有工業地塊進行統一編碼,疊加土地信息、資源配置和經濟數據,實行動態管控,一“碼”掌握家底。
2.標準用地。分類確定產業導向、畝均效益、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等標準要求,強化土地績效管理。
3.平臺做地。由各區、縣(市)明確國有平臺,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健全土地資產開發利用的全周期資金管理機制,強化融資保障。
4.園區優地。由開發區(園區)對騰退工業地塊實施統一規劃、統一利用,加強用地績效管理,強化招商對接,協同推進土地治理和項目招引,變“項目等地”為“地等項目”。
(三)工作目標。到2023年,全市開發區(園區)工業全域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成為全省工業全域治理示范市、開發區(園區)改革提升2.0版先行地。
1.發展質效更好?;就瓿僧€均低效企業改造提升,無證無照、無安全保障、無合法場所、無環保措施等“四無”企業和落后產能動態出清,企業重大安全、環保、消防等問題隱患動態清零,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根本性遏制,“遏重大控較大”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年均下降25%以上,企業綠色發展、本質安全、現代治理水平明顯提升。
2.資源配置更優。盤活土地空間5萬畝左右,規上工業畝均稅收達到30萬元以上,畝均增加值年均增長8%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以上。
3.平臺能級更高。在打造“萬畝空間、千億產值、百億稅收”產業大平臺上取得率先突破,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要素配套完善、發展前景廣闊、產城融合加速的高能級平臺。通過盤活整合資源,集中打造一批高品質特色園,成為開發區(園區)發展新地標。
二、實施路徑
(一)范圍對象。重點面向全市開發區(園區)“2+7+N”平臺工業企業用地開展全域治理?!?”即紹興濱海新區、杭紹臨空經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紹興片區(籌)兩個市級平臺,“7”即紹興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紹興濱海工業園區、紹興柯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上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浙江上虞曹娥江經濟開發區(籌)、浙江諸暨經濟開發區、諸暨現代環保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浙江嵊州經濟開發區(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浙江新昌經濟開發區),“N”即全市域特色化基礎平臺,包括工業特色小鎮、小微企業園、創業創新園等。以此為基礎,向全市域事實存在的鄉級、村級工業集聚點擴面,實現全域治理提升。重點治理對象為:
1.畝均低效企業用地:對畝均稅收5萬元以下的工業企業實施重點排查,制訂“一企一策”,對標治理提升;對畝均稅收10萬元以下的工業企業進行重點檢查,督促提質增效;對畝均稅收15萬元以下的工業企業予以重點指導,增強企業憂患意識,積極引導企業精準施策、優化升級。對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末檔企業,依法依規實施低效整治倒逼。
2.“低散亂污”企業用地:存在生態環境、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亂搭亂建等較大違法違規違章或問題隱患的企業用地。
3.集體工業用地:存在無合法用地手續、土地利用率低、建筑結構老化、安全環保隱患大、管理松散、信訪問題多發等情況的村集體工業用地。
(二)工作步驟。按照“試點先行、分步實施、全域推廣”思路實施。分階段步驟如下:
1.第一階段:試點先行階段(2021年)。先行選擇一批試點區域組織實施,圍繞重點難點問題先行先試,爭取率先突破、形成經驗。試點區域見下表。
區、縣(市) | 試點區域 |
越城區 濱海新區 | 瀝海街道、皋埠街道(濱海新區)、馬山街道(袍江區域) |
柯橋區 | 錢清街道(杭紹臨空經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紹興片區)、柯巖街道 |
上虞區 | 道墟街道、東關街道(浙江上虞曹娥江經濟開發區江西片區〔籌〕) |
諸暨市 | 陶朱街道(諸暨經濟開發區新興產業集聚區) |
嵊州市 | 剡湖街道(嵊州經濟開發區城北化工園區) |
新昌縣 | 澄潭街道(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梅渚區塊) |
2.第二階段:“2+7”平臺推廣階段(2022年)。在試點區域先行突破的基礎上,面向全市開發區(園區)“2+7”平臺開展工業全域治理,制定行動計劃和治理清單,落實“一地一企一策”,開展常態化執法檢查,落實閉環化治理。
3.第三階段:全域提升階段(2023年)。擴面實施工業全域治理,地毯式摸排工業用地情況,全域推行“一碼管地”,全面上線“園區管家”,嚴格執法查處,科學系統治理,實現整體躍升。
(三)方法路徑
1.拆除重建一批。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仍保留工業用地性質但畝均效益低、整體建筑質量差的工業企業用地,靈活運用政府收儲、征遷、市場運作、先租后讓等方式予以拆除重建,提升整體形象品質。
2.整治提升一批。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仍保留工業用地性質但畝均效益較低、局部設施老舊、管理粗放無序,通過整治可達到環保、消防、安全等驗收標準的工業企業及用地,除拆除重建類以外,綜合運用二次改造、局部改擴建,環保、消防、安全整治,畝均倒逼、組團兼并、數字賦能、技術升級等手段予以原地提升。
3.功能轉型一批。對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工業發展導向的工業企業用地,通過退二進三、復墾復綠、試行新型用地、改建公共設施等方式予以功能轉型。
4.關停退出一批。對存在落后產能的企業,按照相應法律規定嚴格查處,對通過整治仍無法達到環保、消防、安全等驗收標準的企業,由所在地縣級政府依法依規采取措施推動落后產能退出。
三、重點任務
(一)全面摸清底數。開展開發區(園區)工業用地大普查,由相關市級部門會同各區、縣(市)政府及開發區(園區)清查核實地塊權屬性質、畝均效益、企業現狀、安全環保消防達標等情況,形成治理清單。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負責推行“一碼管地”改革試點,詳細摸排工業用地規模、分布、權屬、性質等情況,全面掌握工業用地底數,形成工業用地底數清單和治理清單。經信部門負責摸排工業用地企業經濟效益與畝均產出等情況,形成低效企業治理清單。生態環境部門負責摸排工業用地企業生態環境問題隱患,形成環保治理清單。應急管理部門負責摸排工業用地企業安全問題隱患,形成安全治理清單。消防救援部門負責摸排工業用地企業消防安全問題隱患,形成消防安全治理清單。(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實施單位:各區、縣〔市〕政府,濱海新區管委會,下同,不再列出)
(二)落實治理任務。按照“市級統籌、區、縣(市)組織、園區(鎮街)落實”工作原則,分階段確定治理目標任務,按照“一地一企一策”要求制定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明確治理路徑。按照“拆除重建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功能轉型一批、關停退出一批”等“四個一批”要求,實行清單化管理、銷號式整改、項目化驗收。各地確定1—2家國有機構作為專門融資平臺,明確牽頭負責人,組建相對獨立的運營部門,落實專項周轉資金,建立多元化、可持續投融資渠道,為治理地塊收儲、拆遷提供資金保障。(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隊)
(三)強化標準管控。各地各開發區(園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訂開發區(園區)工業用地治理標準和操作細則,明確畝均效益、土地利用、環保、消防、安全等標準要求。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稅務、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要指導各地明確各類涉企監管標準,加強指導服務。深化推行“標準地”改革,強化新引進項目投資產出導向,嚴禁引進高污染、高耗能、高風險、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堅決杜絕“低散亂污”企業借機平移入園。(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隊)
(四)嚴格執法查處。自然資源和規劃、綜合執法部門要依法開展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執法查處工作,對不符合相關規劃或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違法建設予以堅決查處。生態環境部門要嚴格開展開發區(園區)工業企業環境整治,全面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堅決消除環保隱患和環保黑點。應急管理和消防救援部門要加強消防、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建立健全開發區(園區)安全生產管理檔案,確定重點監管對象,依法依規運用處罰、“三?!钡仁侄?,震懾安全和消防違法行為。市場監管部門要依法加大企業無照經營檢查和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格查處。稅務部門要依法加大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執法查處力度。(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綜合執法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稅務局)
(五)優化資源配置。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完善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嚴格執行《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差別化配置要素資源的指導意見》(紹政辦發〔2019〕27號),對畝均低效企業依法依規實施差別化用地、用能、用水、排污、金融、財政等資源要素配置政策,強化反向倒逼。各地也可根據實際修訂完善“畝均論英雄”政策,進一步加大資源差別化配置力度。對開發區(園區)畝均效益情況實行定期通報,發布畝均效益“領跑園區”名單,營造比學趕超氛圍。(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六)提高用地效率。在符合相關規劃條件的前提下,鼓勵利用廠區空間、開發地下空間、廠房加層等方式改(擴)建廠房,提高土地容積率。依托“一碼管地”,建立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對未兌現投資強度、容積率、單位能耗指標、單位排污指標、畝均稅收等承諾的,根據項目投資合同約定收取違約金,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實施分類處置。推行司法拍賣不動產“一件事”改革,探索開展工業控制線制度、零星土地整合連片開發、村集體用地再利用拓展工業發展空間、歷史遺留問題用地分類處置等改革試驗,切實加強存量工業用地二級市場流轉規范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經信局)
(七)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制訂專項政策,對土地收儲、老舊低效地塊改造、閑置廠房盤活、企業退出補償、落后產能淘汰等給予分類扶持。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要積極推進土地二級市場線上交易平臺建設,健全完善土地二級市場交易配套設施,探索將“標準地”要求納入司法處置工業用地條件,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在各地試點探索基礎上,制訂出臺全市開發區(園區)工業全域治理專項政策,擴大政策激勵效應。(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
(八)推行整體智治。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在“一碼管地”改革基礎上,系統開發“園區管家”智慧集成應用系統,分類建設資源要素、數智治理、運行監測、集成服務等集成應用場景,實現“一園式”數字化管理服務。制定數字化園區建設方案,推廣應用“園區大腦”,迭代開發區(園區)在公共服務、運營管理、基礎設施等領域數字化應用,推動企業上云、深度用云、全面觸網、整體智治,到2023年,全市開發區(園區)實現“園區大腦”全覆蓋,“園區管家”智慧集成應用系統和各“園區大腦”實現高效互通,園區數字化治理水平全省領先。(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大數據局)
(九)創新園區治理。錨定“雙十雙百”現代集群制造培育,進一步明晰開發區(園區)產業發展定位,原則上主導產業不超過3個。開展特色產業園區創建行動,按照“區中園、園中園”模式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打造開發區(園區)新地標、新引擎。構建開發區(園區)綜合評價機制,編制發布開發區(園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開展星級評價和評星晉級,積極爭創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
(十)建優平臺生態。整合集成開發區(園區)產業集群、企業集聚、要素集約、服務集成、治理集中等功能,完善通訊、排污、商務、辦公、食宿、購物、休閑娛樂、醫療等生產生活配套,深化創新綜合體、人力資源平臺、檢驗檢測中心等高端服務平臺建設,升級打造一批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公共服務便捷優化、社會服務高效集成的現代產業社區樣板。探索實施開發區(園區)政務服務“一件事”改革,推行投資項目“綠波”審批,推廣“一園通辦、一窗全辦”,實現“辦事不出園”“拿地即開工”。(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政務服務辦)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開發區(園區)工業全域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統籌作用,定期研究會商工作推進中的重大事項。各區、縣(市)和各開發區(園區)、鄉鎮(街道)要夯實主體責任,建立相應工作機構,健全工作機制。
(二)嚴格督查考核。將開發區(園區)全域治理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相關情況作為對有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對推進過程中應納入整治范圍企業的有意漏報、瞞報或其它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實行通報,對相關責任人實行誡勉談話,直至問責處理。
(三)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各類新聞媒體輿論引導作用,注重挖掘總結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加大宣傳報道力度,努力營造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良好氛圍。鼓勵干部大膽探索、勇于擔當,完善容錯免責、正向激勵等配套工作機制,進一步激發和保護干部隊伍干事創業、攻堅克難的積極性、主動性,確保開發區(園區)治理有序平穩實施。